吴灵辉:要让教学诊改落在实处(文章摘自《河南教育》)

来源: 质量控制办公室发布时间:2020-07-04点击量:731

本文仅供个人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近日,一位职业院校教师对教学诊改的“吐槽”引发了职教同仁的热议。这位教师说:“当下的教学诊改,别的没改变多少,倒是改变了教师的工作节奏和生活方式,每天除了正常上课,课余时间全部用在了诊改上——点灯熬油,加班加点,闭门造车地写各种诊改材料,上课倒成了我们最轻松的事情……”

笔者闻之,不禁愕然。当前,全面推进的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原意是要引导职业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第一主体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办出特色、彰显个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学诊改缘何如此变味?全国还有多少类似的职业院校把教学诊改当成了需要即时完成的“项目”或“任务”,而热衷于补材料、做材料,甚至是“造材料”?这种用“迎评”应付教学诊改的做法,背离了教学诊改的初衷,既“忽悠”了上级领导,又浪费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伤了一线教师的心。其后果必然是,表面上“诊改工作深入推进”,实质上教学仍是老样子。

细细想来,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职业院校缺乏对教学诊改工作的科学理解,缺乏对新时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紧迫感,不是利用教学诊改的契机努力解决阻碍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而是敷衍了事,满足于“过关”;二是部分职业院校领导担当意识薄弱,工作思路不清晰,教学诊改举措不落实,满足于“转发文件,喊口号”;三是部分职业院校缺乏自主发展、创新发展的意识,一味按照“上面”的要求行事,不是看学校自身需要改进什么,而是看“上面”要求什么,只做表面文章,不惜弄虚作假。

要改变这种状况,职业院校首先要提升对诊改工作的认识。职业院校对教学诊改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教学诊改实质上是一种执行工具,要确保执行的自觉、顺畅、高效,就必须对教学诊改的目的、意义、根据、原因等有深刻的洞察和透彻的认识,以便于统一思想、协同行动。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始终坚持需求导向,以解决职业院校自身存在问题的真正需求为抓手。教育教学现场是教育教学问题的原发地,是产生问题的真实土壤。因此,职业院校进行教学诊改应该从上到下全员树立在具体教育教学场境中捕捉问题的意识。职业院校不能发现问题就不会有真正实施教学诊改的愿望和对症的诊改举措,没有教学诊改的愿望就不会有扎实的行动,没有扎实的行动问题就不会得到真正解决,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落地和完善就无从谈起。

其次,职业院校的教学诊改必须从实际出发。每所职业院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并确定教学诊改方案。结合校情的教学诊改方案可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要建立并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各院校应该在坚持对原有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继承和改进的基础上,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上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并完善全过程管理、全要素控制、全员参与、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二是要树立现代质量文化观。各院校应通过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增强质量意识,不断提升内涵标准,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是要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各院校应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完善预警功能,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最后,教育行政部门应创新教学诊改的评价方式。不可否认,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学诊改的评价方式具有很强的引领、导向作用。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精心设计好评价复核流程,建立健全科学、民主、有效的教学诊改复核机制,从源头上防范职业院校教学诊改走过场现象的滋生蔓延。 

职业院校只有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质量第一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以教学诊改为抓手,把培养高质量人才作为最大的实绩,才能让教学诊改落在实处并发挥作用。